安徽深耕细作“小田变大田”
人民网合肥3月28日电日前,安徽安徽省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,深耕旨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、细作小田藏粮于技战略,安徽不断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,深耕推动农田“优质、细作小田集中、安徽连片”,深耕实现农田增量、细作小田农业增效、安徽农民增收。深耕
根据目标任务,细作小田2023—2025年,安徽每年新增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面积500万亩以上,深耕到2025年,细作小田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。其中,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土地整治、旱改水等项目带动,改造1000万亩;结合“大托管”服务、主体引领等政策推动,改造540万亩。
同时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村、整乡(镇)乃至整县推进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试点,到2025年底,在全省建成一批整村、整乡(镇)、整县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示范典型。
根据安徽省各地探索的实践经验,主要推广项目结合型、政策引导型、主体引领型和农民互换型四种模式。
其中,除了把“小田变大田”作为高标准农田、土地整治、旱改水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,一体规划设计、一体推进实施,还将组织引领种植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农业企业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,开展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。
方案对“小田变大田”建设标准予以了明确。单个田块面积:淮北平原区宜为15—450亩、沿江平原区宜为8—225亩、江淮丘陵及皖西皖南山区梯田旱地宜为3—15亩、水田格田宜为2—8亩。
改造范围内,实现田块数量减少60%以上,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%以上。改造提升田间灌排设施,实现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%以上,农田排水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,确保旱涝保收。另外,田间道路通达率,丘陵山区不低于90%、平原地区达到100%。
针对农田水利“最后一米”问题,方案要求,合理规划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后的水源、沟渠、桥涵等工程布局,实现旱能灌涝能排,有效灌排措施全覆盖。到2025年,新建塘坝0.9万口、机井1.5万眼、排灌站0.2万座、灌排沟渠1.3万公里、配套渠系建筑物5万个。
方案明确提出,要深入推进殡葬改革,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占用耕地散埋乱葬等不良习俗,严禁在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区域内新建坟墓。按照坚决遏制增量,妥善化解存量的原则,有序稳妥做好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区域内坟墓迁移工作,做到应迁尽迁。
按照要求,加大对公益性公墓建设用地和资金支持力度,建立健全公益性公墓用地和资金长效保障机制,到2023年底,实现乡镇公益性公墓全覆盖。同时,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区域内涉及的乡镇,可采取村独建、村村联建的方式,补充建设1个村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,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。
方案明确,通过“小田变大田”建设新增的耕地面积、水田面积、粮食产能等产生的收益,优先用于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。另外,原则上改造后的“小田变大田”全部用于粮食生产。(汪瑞华)
- [2025-05-14 04:46]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曝光5起涉疫情价格违法典型案件
- [2025-05-14 04:43] 赶全国非遗“大集” 中外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
- [2025-05-14 04:37] 一个人的赏花是春游,一群人的赏花是经济
- [2025-05-14 04:37] 市场监管总局、中消协提示:不是所有净化器都能除花粉过敏原
- [2025-05-14 04:32] 浙江发布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白皮书
- [2025-05-14 04:31] 投身江淮大地,书写强农兴农大文章
- [2025-05-14 04:27] 景区免费开放,不靠门票靠什么
- [2025-05-14 04:00] 郑茜:我们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民族博物馆
- [2025-05-14 03:51] 福州召开指导会督促在线旅游平台落实主体责任
- [2025-05-14 03:38] 两会声音
- [2025-05-14 03:09] 交通运输部:多措并举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
- [2025-05-14 03:09] 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 禁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
- [2025-05-14 02:57] 以花为媒 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
- [2025-05-14 02:46] 第三届浙江音乐学院国际管乐艺术节开幕 10场演出免费向公众开放
- [2025-05-14 02:33] 安徽产业援疆为和田皮山“造血”
- [2025-05-14 02:29] 文化中国行丨丽江古城“天雨流芳” 一句劝学古训背后的文脉书韵
- [2025-05-14 02:23] 文化中国行丨蜀绣如何让巴蜀文明“活”在当下
- [2025-05-14 02:11] 莫奈笔下的风景,百多年后仍在滋养人类的心灵
- [2025-05-14 02:10] 中国早期农业村落的样本(考古中国)
- [2025-05-14 02:08] 深蹲系列之蒙城:老牌“养牛示范县”如何抢抓“新风口”